末学以拜佛为日课已多年,当时不知道要求自己拜佛姿势要合乎自然人体结构、生理法则,拜后常觉得很疲倦、手腕酸、头晕、面色惨白,故感觉很困惑。后来,在一偶然的机缘里幸遇 证师父,蒙她慈悲指导开示,方知原来是姿势有误而导致,于是就发心从头学拜佛。 
    学拜佛本来是很简单很容易,天真的小孩很快就学会了,而末学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才把最基本的动作姿势改正,稍练熟练。因受旧习气老毛病的障凝,加上学习能力差,所以学得很慢也很吃力。说来极惭愧,重新学习才发现自己以前连最基本的站立合掌,乃至起身方法都不会。站是三节六曲,合的掌是参差不齐,敬礼—脖子如钢柱水泥,躬身—脊椎骨如铁壁,又拜时重心常在脚趾不在足跟,翻掌如翻船。乃至不知呼而拜下,吸而起立,故常常拜得上气不接下气,喘嘘嘘! 
    回忆刚开始学拜佛时,全身是僵硬不灵活,筋骨是紧而不松,拜起佛来如老牛拖重车,稍用力即全身汗流如雨,才拜几拜,衣服全湿。 
    在学拜中,常常抓不到要领—不知重心要在足跟,才合乎物理之自然重心。开始也不会用丹田之力躬身、退腹,连垂头看脚跟中点都不自然—不知俯首垂头要用自然力柔软垂下,只会猛使力,结果矫枉过正,又弄得脖子很酸! 
    初学每拜一拜,从头到尾都要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是否正确,否则就会俯首而头不够垂(又偷偷仰头,后颈僵硬),弯腰而脊椎不后拱(腹不后退),甚至忘记呼吸。方法错误就会拜得腰酸背痛、头晕晕很辛苦,一点也没有法喜感! 
    开始虽常错误'冤枉辛苦’(无法喜),还是满怀信心继续练习无止,立志非学好不可,即使需一年或两年的时间,也要学拜下去,直到身心能松、筋骨会软,每一拜都能自然、轻松、柔软、法喜充满! 
    拜忏消业力量大,却因拜法不当,拜得很艰苦 
    患病之后,体念到自己业障深重,而一切业障,从忏悔灭,于是就开始拜忏。我所用的忏本是夏莲居老居士晚年最后的著作《宝王三昧忏》,其中不但详细开示了忏悔的道理,要生起惭愧心,后不再犯,并融入了无量寿经的要义。黄念祖老居士说此忏本:'以法藏因行,为自典范,弥陀果证,作我依归....。寓理忏于事忏,人人皆可入手。’就以此忏为定课,每月拜一次。 
    忏本前半,或跪著诵忏文或礼拜,约一小时,后半则称一佛名一拜,连续拜近三百拜。这对手术后的我,是一大挑战。每次拜忏之前,都要自己勉励自己一番,发一发大愿,鼓足勇气和精神,然后再拜忏。拜完之后,好像完成一件大事,但或多或少都会不适。莲友们看刚拜完忏的我,会问说:'啊!你怎么脸都肿起来了?’手腕因用力撑起会疼痛,脚也会酸痛,尤其开过刀的右腋下和右上臂也很难受,会胀痛。还好不至于痛到不能忍受,想想可忏悔消消业障,不仅是自己的业障,一切众生的罪业,甚至是谤佛谤法的重罪,亦皆代为礼忏,所以也就行之经年。 
    欣闻有'拜三百拜也不累不喘’的拜佛方法,很欣慕却无缘获得 
    前年暑假,听上道下证法师录音带,其中提到拜佛,说一次拜完三百拜,既不累也不喘,就好像刚刚拜了第一拜那样。心想:这真不可思议,若能如此就太好了。于是就把录音带听了好几次,照其中的提示,自己摸索著开始试拜,虽然改变了拜的动作,由于自己领悟不够,完全未能进入情况,不清楚法师是怎么一个拜佛方法。 
    佛力加被,取得四页拜佛讲义,如获至宝,开始自学 
    如是又过了一年,大概心里一直有这个祈求和愿望,终于取得一份拜佛的讲义,有四页纸,有分解动作,还有简单的图示,容易明了,如获至宝,仔细阅读之后,就依讲义的说明开始拜。果然比自己原来的拜佛方法省力多了。首先最大的改善二手的手腕不再痛了,脚也不那么酸了。虽然现在看来当时其中很多动作和用力的方法都还不对,不能自然放松,但已经有很大的改善。讲义上说拜佛是都摄六根、动中之定,才晓得不只是礼佛而已,还是一项观照自心的行法,只是不知该怎么下手去作。 
    每天拜三百,爬山四小特无疲惫 
    我从去年十月起每天拜三百拜,因为每天时间有限,拜佛的时间增加,就要牺牲运动的时间。曾经每天跑大安公园四十至四十五分钟,跑了一年。后改为快走配合拍手一小时,也约有半年左右。为了多拜佛,就停掉了这些运动。当然,曾经顾虑,如此会不会影响体力。但是拜佛拜得很欢喜,就不管那么多了。久未爬山的我,上个月特别选择了一个周日跟李丰医师爬山,来测测自己的体力。结果很高兴,随他们夫妇走完四小时山路,不觉得疲累,一路上也跟得上他们的速度,他们可是天天爬山的爬山健将呢!可见,拜佛能维持很好的体能。 
    脊椎自然调整,整脊师大吃一惊 
    阴历年前,小女从纽约回来,一下飞机就说溜冰跌了一跤,要作脊椎矫正。我带她去找一位熟悉的治疗师治疗,他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,我们认识近十年。自己也顺便做矫正。谁知他一边做一边很吃惊地说:'谢教授,你不一样哦!你真的不一样哦!你的脊椎和旁边的韧带都不一样了。你有十个月没来,照过去,一定要一两个星期才能把脊椎调开,可是今天一下就全开了。’他问我,你到底做了些什么?我很高兴而大声地回答:'我拜佛啊!’。 
    血压脉搏都不知不觉改善了 
    开刀之后六年以来,血压都在90/60而脉搏也只有一分钟六十下。尽管努力作各种运动、打坐、吃中药,都未见改善。前二、三个星期,在我依上道下证法师拜佛方法每天拜三百拜约半年之后,随兴经过住家附近的小诊所,去请医师清一清耳朵。清完之后,看到桌上有血压计,就请医师量一量血压,结果出乎意料的,不是多年来的90/60,而是110/70。回到家就心血来潮自己测一测脉搏,脉搏也不再是多年来的六十,而是七十。这都是拜佛不可思议之功效。 
    边拜边唱边听,边想阿弥陀佛,训练一心念佛,并使丹田有力不怕冷 
    当拜佛的动作熟悉之后,就依法师指示加上唱诵佛号,每一拜拜下去吐气时唱一句六字洪名,起来吸气则不唱。开始也唱得很离谱,拜不到一半就没气唱了。想用二口气唱却又不想违反法师所教。就硬著头皮一口气唱,每唱一句之后,总要趴在阿弥陀佛面前,大喘三四口气才缓过气来。有一次唱到没气还拼命唱,结果右边胸口闷痛了一天。这下子就不敢强自妄为,而做了两个调整:(一)拜前深吸气,吸得很满很满再拜唱。(二)拜下去,若实在气不足,就再吸一口气唱。如此拜了二个多月,就变成不必刻意深吸气,也能够很自然地一口气唱完。配合呼吸拜佛,很快全身发热。我直说今年冬天不冷,后来发现,或许是拜佛的效果,以前冬天我穿的衣服总比我先生多,现在却发现,常常我只穿了衬衫和背心,而他却穿著厚夹克。另外,参加寺庙早晚课或打'佛一’时,发现自己唱诵的声音比以前宏亮有力多了。其实,更大的收获是拜佛时专心地唱,专心地听,专心地拜,专心地想阿弥陀佛,能训练一心念佛,增长定力。一心向往成为一个老实的念佛人,这是我醉心于拜佛的真正原因。 
    艰苦变欢喜,越拜越轻松,疼痛不药而愈 
    依上道下证法师的拜佛方法拜佛,我的亲身经验是的确很省力,能摄心也能比较放松,一天拜三百拜,不再是一件艰苦的功课,而变成很欢喜的功课。有时,搬了重物,右臂右肩已很不舒服;或是已经上了六节课,很疲累,晚课还有一百五十拜,坚持拜下去,每次都很惊奇地发现,大约二十至三十拜之后,右臂右肩的不舒服反而消失了,人也不觉得疲累了。 
    礼佛方法及观想 
    1、佛者'觉’也     ●拜佛是'觉性’之开发,非'盲目崇拜’,亦非'惯性动作’。[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著走]。 
    ●拜佛要培养'回光返照’之能力。 
    ·使'觉性’在'惯性’之前起用,而非一般之运动。故须时时观照'当下之动作’。因此拜佛中注意'勿闭目’。 
    ·始终收摄眼神,观照自己—'观自在’。 
    ·视力集中于中线。 
    ·须知道自己'正在作什么’。[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] 
    ·不可'糊涂不觉’。[拜'迷’,非拜'觉’也]。 
    ·须都摄六根,不可散漫上下。 
    2、立如松,正而松 
    ●两脚以'前八后二’站立。 
    ●顶天立地—立如松。 
    ·以'足跟’支力,深吸气,全身放松。 
    ·检查'足趾’—完全放松。 
    ·头如悬钟,空灵端正,耳对肩中。 
    后颈贴衣领,收下巴[颈椎—胸椎对直]。 
    ·由足跟中点—脊柱—顶门上,仿佛一线拉直。 
    ·下颌关节放松,勿咬牙切齿,舌、软齶、咽喉,都要放松柔软。'舌尖’顶于上齶。'舌根’上空,如含一团空气。[如此,唾液腺之'开口’通畅,鼻中—咽喉气道亦通畅]。 
    ·松则气脉通,顶上清凉,易保持正念,不昏不散。 
    3、合掌[摄心] 
    ●双手合掌当胸[肩臂放松]。 
    ●'拇指根’对齐'膻中’穴。 
    ·['膻中’穴,在二乳尖中点]。 
    ·'手’勿压迫'胸’[约离一公分]。 
    ●自己观照检查,五指并拢端正向上。[小指很不易合好,须用心观照,心散,则小指开]。 
    ●手虽端正,而很松柔[勿紧张]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,右手贴左手休息。 
    ●深吸气,肩放松,腋下留些空间[腋勿夹紧]。 
    ●保持端正放松,吸气充满状态。 
    ●收摄眼神,观两手合缝[中线]。 
    ●进观'后鼻孔’中道之气息。 
    4、俯首[反观] 
    ●柔软垂头敬礼 
    ●头如成熟稻穗低垂,至'下巴贴胸’,颈放松完全不用力。[开始若不能做到,即是'颈肌’长期僵紧缩短,只要放松,多练几次—'有如瞌睡般,头自然松落,完全不著力的动作’就可放松拉长颈肌]。 
    ●仍收摄眼神,反观自己,拜佛是修习'动中定’—在动作中,眼前'境’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。[都摄六根] 
    5、躬身[脊椎向后拱][谦退] 
    注意:并非向前弯腰[重心偏于'趾’]。而是向心躬身[重心保在'跟’]。 
    ●立定脚跟[趾松灵,不载力]。 
    ●垂头,观照中心线,观照自己如何动作。有如要'看自己足跟’般之动作。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,令'心口—腹—腿—膝’一起退后,使脊椎向后拱起。[腹'脐’可退一尺]。而手臂松、不动。 
    6、松肩[放下] 
    ●保持垂头,躬身。 
    ●合掌之手,对准'跟中’下垂。 
    ●掌仍合好,沿中线用些'向下伸’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,拉开。 
    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。[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,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,身是否已充分后退]。 
    以下7.8.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〈跪前〉瞬间之'过渡动作’。虽很快就过〈约三秒〉,但对保持重心不动,及开发'足跟—丹田’之力很重要,故不可草率忽过,须明白观照。 
    7、曲膝—躬身而降[恭敬—柔软] 
    ●持续以上俯首—躬身—垂手。 
    ●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,直到手触地。[仿佛后有椅子,而小腿贴靠椅脚,向后'坐下’般。] 
    ●眼神专注中线[二跟中点],'脐’沿此中线,直下趋向'跟中’直到手能触地。 
    ●柔软分手[在小腿旁],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。 
    8、按地跪下[谦恭到底] 
    ●至双手指尖触地,可以'手’作支点时,足跟才离地,以膝著地,跪下。[跪之瞬间—脚底和脚趾间的'关节’会充分拉开,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,运动到了。] 
    ●手按地之恰当位置,是让膝跪下时,正好指尖齐膝。 
    两膝分开些[约开5公分][不必太开,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。] 
    ●膝一到地,手即放松[柔软][不白费力僵持,始终保持单一重心—一心] 
    9、跪坐放松[狂心歇息] 
    ●坐下—足底向上呈'V’字,二大指轻轻相接触,而不相压,坐在二足跟之'内侧’,跪著坐定,以体重压开二足跟。 
    [可拉开踝关节,刺激'淋巴反射点’]。[此时重心仍在'跟中’]。 
    注:'跟中’—二足跟中点。 
    10、伸手迎佛[背尘合觉] 
    ●坐定、重心在后跟中,身放松。 
    ●保持垂首[勿抬头]。 
    ●双手柔软,向'前方中央’伸直。[方向如图]↗↖[双手指尖贴地滑行] 
    ●手虽'伸直’而'松柔’,不僵硬,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。 
    ●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,上身松柔。[力在丹田] 
    11、五体投地(深投觉地] 
    ●坐定[跪姿][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]。 
    ●以'中指尖’为支点,按地。 
    ●两肘,向'外’'前’方撑开,顺便贴地,肘对齐耳孔。二肩拉开[肩背平]勿耸肩局促,腋下拉开[放大心量],[加大肺活量]指、掌、完全平贴于地[平等心]。 
    ●撑开肘之同时,上身也趴下,—'印堂’向'下’方贴地。[不必太向'前’趴,向'下’即可,使脊椎向上拱起]。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。[太向前趴,腰背肌肉会紧张,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,造成呼吸、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]。 
    ●此姿势 顶门—脐—跟中 约呈一直线。 
    12、翻掌接佛[转凡成圣] 
    ●先轻轻半握拳[由小指带动] 
    ●在将手掌翻转向上,如莲花开,如掏心供佛。[此表决志转变自己,向佛学]。[翻掌时,尽量'翻平’—使掌心平面向上,[勿倾斜],但勿僵持使力,须立刻放松,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] 
    ●以此'莲手’承接佛足。双手约于头前'一拳’处,双手中指约距4寸,手指虽松,而须整齐柔软。 
    13、与佛会心 生佛交彻 
    ●翻掌接佛时,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,此时与佛会心一笑。 
    ●佛放光照我,佛光由顶门直入,充满全身心。[此时全身放松,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]。[由外可见,全身如充气般鼓起,甚至两'腰胁部’亦鼓起,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]。 
    14、恢复跪坐[欢喜信受] 
    ●接佛后 亦先半握拳[以小指带动][领受佛力] 
    再翻掌向下[平贴地面][平等布施] 
    趁吸气之势—[自然吸,非刻意吸] 
    由顶上拉起,恢复跪坐,手亦收于膝旁[指尖齐膝]。[由顶上拉起,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(被佛拉起),全身松,不用力,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]。 
    15、跪翻脚掌[欢喜起行] 
    ●以'膝’作支点[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]。 
    ●由顶上中线拉起,自然臀离坐,使脚能灵活翻转'V’变'八’。[身放松才能灵活][肩、手勿沉重载力下按] 
    翻法如图: 
    ┌二大趾向外点地[距8寸] └二足跟向内靠拢[距2寸] 
    [目的是使站起时,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'前八后二’,如此才能立于原位]。 
    16、恢复立姿[坚固不退] 
    ●趁著吸气之势[非刻意吸,是自然吸时]。[如木偶被拉一般]—被佛,由'顶上中心线’拉起来,很松灵,瞬间就恢复立姿。 
    [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,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,而是'顶上拉力’。头始终在最高点,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—是如由顶上拉起般,心勿挂碍身体其他各部位]。 
    注意:不宜先抬臀部,后抬头,如此则腰很吃力,腰酸背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本文已被打开过4680次)